
红脚隼
学名:Falco vespertinus
又叫西红脚隼、青燕子、青鹰、红腿鹞子
隼形目 > 隼科 > 隼属
成年雄隼拥有一身蓝灰色的羽毛,以及红色的尾羽及鸟脚;雌隼则有灰色的背羽和翅膀、橙色的头部,以及附带黑色条纹的白色面部。红脚隼身长约28到34厘米;翅膀张开则宽约65到75厘米。主要猎物是大型昆虫,偶而会捕食其他小型鸟类或哺乳类。红脚隼非洲的一个亚种提升为了独立鸟种——岩隼。主要可见于东欧与亚洲,其族群由于栖地减少以及狩猎活动而逐渐减少。红脚隼在冬季会迁徙至非洲地区过冬,除此之外,在西欧也可见其踪迹,第一次出现在北美的纪录则于2004年的8月。
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生活习性
红脚隼 栖息于低山疏林、林缘、山脚平原和丘陵地区的沼泽、草地、荒野、河流、山谷和农田耕地等开阔地区,特别是有稀疏树木的平原和低山、丘陵等地区较为常见。
通常单独活动,飞翔时两翅快速煽动,间或进行一阵滑翔,也能通过两翅的快速煽动在空中作短暂的停留。多见于有少量树木覆盖的开阔的平原。
主要以蝗虫、蚱蜢、蝼蛄、蠡斯、金龟子、蟋蟀、叩头虫等昆虫为食,也吃小鸟、蜥蜴、石龙子、蛙和鼠类等小型脊推动物,其中害虫占其食物的90%以上,在消灭害虫方面功绩卓著。觅食方式主要通过在空中飞翔搜觅地面食物,发现后则冲下捕食,也在空中追捕猎物。
在中国春季迁到北方繁殖地的时间大多在4月末至5月初,秋季离开繁殖地的时间大多在10月末至11月初。它是迁徙旅程最远的猛禽,单程为13,000-16,000kg。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5-7月份,通常营巢于疏林中高大乔木树的顶端,有时也侵占喜鹊等其他鸟类的巢,我国古代 《诗经》中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的诗句,这种“鹊巢鸠占”现象中所指的“鸠”就是红脚隼。
巢近似球形,有顶盖,侧面有两个出口,口径为17mm,巢距地面的高度为6-20m,主要由落叶松、柞树、刺槐等树木的干树枝构成。
每窝产卵4-5枚。卵呈椭圆形,白色,密布红褐色的斑点。卵的大小为37×30mm,卵重为14-19g。孵卵由亲鸟轮流进行,孵化期为22-2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