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腹角雉
学名:Tragopan temminckii
别名:寿鸡
鸡形目>雉科>角雉属
雄鸟体羽及两翅主要为深栗红色,满布具黑缘的灰色眼状斑,下体灰斑大而色浅。雌鸟上体灰褐色,下体淡黄色,杂以黑、棕、白斑。雄性较雌性更为美丽。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南部及印度等地。该物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N级。红腹角雉也叫灰斑角雉,是一种十分奇特的鸟类。分布在我国四川、陕西、湖北、湖南和云南等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你长约50厘米,雄性头部两侧生有一对鲜艳的蓝色肉垂。喉部有肉据,展开呈“寿”字状,又称它为“寿鸡”。
生活习性
红腹角雉生活于原始森林中,喜欢居住在有长流水的沟谷、山涧及较潮湿的悬崖下的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针叶林下丛生灌木、竹类和蕨类的地方,在1000—3500米之间均有分布。
它喜欢单独活动,只是在冬季偶而结有小群。主要以乔木、灌木、竹、草本植物和蕨类的嫩芽、嫩叶、青叶、花、果实和种子等为食,兼食少量动物性食物,食物种类非常广泛,已经记录到的就有40多种。春季和夏季喜食鳞毛蕨、宝兴冷蕨、报春花等的嫩叶和嫩芽等;秋季除蕨类外,还有玉竹、花楸、悬钩子等的叶、茎和果实,以及山蜗牛、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冬季则以常扒开雪被,啄食早熟禾、铁线莲、鹿耳韭等草本植物和蕨类的叶。
它的胆子很小,走过林间小路时,常常先从灌丛边伸头张望,确认没有危险时才迅速通过。每当夜幕降临时,它们就悄悄地飞到树上过夜,雄鸟和雌鸟在相距不远的树上分别栖息。
生长繁殖
每年三月红腹角雉进入繁殖期,这段时间的每天清晨和傍晚,在寂静的森林中都会传出雄鸟“哇……哇……”的占区叫声,此起彼伏,十分响亮,很像婴儿的啼哭声,所以当地村民又叫它“娃娃鸡”。
雌鸟
雄鸟的肉质角平时藏而不露,头顶部只能看到长长的羽冠,肉裙也收缩在项下。每当求偶炫耀时,两只角就膨胀起
来,高高耸立,肉裙也充血膨胀,突然展开,飘洒在胸前。同时微微张开双翅,尾羽也如同扇子一样展开,交替踏着舞步缓缓移动,以博得雌鸟的欢心。达到高潮时,肉角不断地颤动,同时发出低沉的“咕,咕”声,随后直起身体,煽动两翅,昂首冲向雌鸟。雌鸟则呈半蹲状,一动不动地接受交尾。交尾后雄鸟离开雌鸟并抖动双翅,肉角和肉裙也缓慢地收回。
红腹角雉的巢筑在树上。每窝产卵3—5枚。孵卵由雌鸟承担,它的羽色和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即使走到巢边也难以发现。孵化期为28—30天,一般每天雌鸟只离巢觅食一、二次,如果遇到连雨天,它就只好一直呆在巢中。
在雏鸟出壳后的3天之内,雌鸟一直用身体温暖着雏鸟,一刻也不离开。有时雏鸟从雌鸟的身下钻出来煽动翅膀,甚至爬到雌鸟的背上去玩耍,雌鸟也紧闭双眼,一动不动。直到第三天清晨,雌鸟才飞到树下的地面上,“咕咕”地召唤着巢里的雏鸟。当雏鸟听到叫声后,便一只接一只地飞落到地面上,随着雌鸟到处觅食了。角雉雏鸟翅膀的羽毛比较长,大约相当于其他雉类雏鸟一个月以后的羽毛长度,这也是它们对生活环境的一种绝妙的适应。一个月后,雏鸟就换上了同雌鸟相似的羽毛,但一直要到第三年的春天,它们才能独立生活,生儿育女。
价值
红腹角雉是一种有很高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鸟类,早在前世纪就被输入到欧洲。目前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四川主要栖息地的调查,繁殖种群数量为4只/km2,冬季种群数量为8只/km2。目前它们的栖息地和种群正受到林木砍伐、采药、偷猎和拾取鸟蛋等人类干扰和威胁,应加强管理和保护。已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N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