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声杜鹃
学名:Cuculus micropterus
俗名:快快割麦、光棍好过、豌豆八哥、豌豆包谷、关公好哭、伯伯插田
鹃形目>杜鹃科>杜鹃属
叫声为四个音节,它的诸多俗名就是根据其叫声而来的。分布于北抵前苏联、东到日本、向南抵马来群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至甘肃以南各地、西至云南边境、海南等地,多栖息于平原以至高山的大森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四声杜鹃的繁殖具有巢寄生的特点。
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杜鹃,包括所有北美的种类,会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鸟;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杜鹃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
生活习性
通常栖于森林及次生林上层。常只闻其声不见其鸟。
四声杜鹃游动性较大,无固定的居留地。性机警,受惊后迅速起飞。飞行速度较快,每次飞行距离也较远,出没于平原以至高山的大森林中,非常隐蔽,往往只听到其从树丛中发出的鸣叫声而看不见鸟。鸣声宏亮,四声一度,每度反复相隔2-3秒钟,常从早到晚经久不息,尤以天亮时为甚。叫声似“gue-gue-gue-guo”象汉语四个字音,故人们选过不少的四字语句来给此杜鹃命名。其鸣叫的高潮期直延至7月。主要以昆虫为食,特别是毛虫,这种食性在其他鸟类中很少见。尤其喜吃鳞翅目幼虫,如松毛虫,树粉蝶幼虫、蛾类等,兼有金龟虫甲、虎虫甲,有时也吃植物种子等少量植物性食物。
生长繁殖
四声杜鹃的繁殖期为5-7月。自己不营巢,通常将卵产于大苇莺、灰喜鹊、黑卷尾、黑喉石鹃等鸟巢中,由义亲代孵代育。四声杜鹃在中国是夏候鸟。海南岛为留鸟。4-5月迁到繁殖地,8-9月开始离开繁殖地往越冬地迁徙。
四声杜鹃4月份在华南及长江流域可听知它的到达;5-6月为产卵期,卵寄孵于雀形目鸟类巢中
,其寄主中国已记录有大苇莺、灰喜鹊、黑卷尾等。在香港、澳门一带,四声杜鹃以黑卷尾作寄主,四声杜鹃输卵是淡粉红色而接近白色,钝端有锈红色云状斑,大小与大杜鹃卵相仿。在长江流域灰喜鹊是这种杜鹃的常见寄主,常见灰喜鹊的幼雏被这种杜鹃的幼雏排挤出而摔死的情况。至于寄主对四声杜鹃置入的卵并不是一一接受的,在澳门附近一林中常见树下地面被黑卷尾推出巢外而摔碎的、新鲜杜鹃卵,亦曾见黑卷尾群起冲击飞来之四声杜鹃。
四声杜鹃大都在9月末、10月初离开中国大陆,偶有迟至11月初的。
知识小百科
你知道杜鹃鸟与花的故事吗?
宋人刘克庄《忆秦娥》词“……枝头杜宇啼成血,陌上杨柳吹成雪。吹成雪,淡烟疏雨,江南三月。”词中提到的是一个神话故事:在周朝末期,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当时有个死而复生的人鳖灵当了宰相。而那时洪水为灾,民不聊生,鳖灵凿巫山,开三峡,除了水患。望帝见他功高,便把帝位让于他,自己隐居于西山中。杜宇生前注意教民务农,死后仍不改其本性,他化为子规鸟(即杜鹃鸟,又叫布谷鸟),每到春天,总要呼唤人们“布谷”、“快快布谷”,以提醒人们及时播种。
而此时,正是杜鹃花开放之时,古人因见杜鹃嘴上有一块红斑,认为它是苦啼而流出的鲜血,故有“尽是冤禽血染戊”,俗称杜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