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腹蛙
俗名:简棒,石坑,山蚂拐,石板蛙,石板蛙,石鸡,石蛙,梆梆鱼,石蹦
无尾目>蛙科>蛙属
是一种土著大型蛙类。体大而肥壮,体长97-110毫米,雄蛙稍大。皮肤较粗糙,背面有若干成行排列的窄长疣,趾间全蹼。雄性前肢特别粗壮,胸腹部满布大小黑刺疣。成体背面多为土棕色或浅酱色。上下颌有显著的深棕色或黑色纵纹。两眼间常有一黑横纹。背部有不规则的黑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横纹。咽喉部棕色花斑较多。瞳孔菱形,深酱色。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宜昌。
生活习性
棘腹蛙分布在海拔170 - 1 260 m 的山间溪流, 海拔70
0 m 以上为成蛙主要分布区, 属山区溪流型动物。棘腹蛙蝌蚪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幼蛙的开口摄食阶段是整个蛙类生活史中的关键时期, 开口饵料是影响其生长、存活的关键因子之一, 国内的学者对棘腹蛙幼蛙的饲养密度、日食量、开口饵料等进行了研究。成蛙以动物性饵料为主要食物, 占80 %以上, 其中以昆虫为主, 如倍足纲(Diplopoda)、唇足纲(Chilopoda)、蜘蛛目(Araneae), 昆虫中的鳞翅目(Lepid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直翅目(Orthoptera)等, 喜食活饵。
棘腹蛙幼蛙早于成蛙出来觅食, 雄蛙出来觅食的时间早于雌蛙;棘腹蛙摄食高峰期一般在19 :00 - 20 :00 时。在整个摄食过程中, 棘腹蛙的行为可表现为静止、跳跃、转向、捕食、侵占、驱赶、打斗、爬行, 不同大小、不同性别的棘腹蛙在行为上表现有所不同, 其中幼蛙与成蛙、雌性成蛙与雄性成蛙之间在摄食行为上存在差异。
生长繁殖
棘腹蛙的水系数与其发育期密切相关, 在卵期水系数最低, 随着其产出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孵化前水系数平均值在季节上存在差异。棘腹蛙从卵到成蛙的过程中, 水系数表现出“低—高—低”的动态变化。棘腹蛙的水系数动态是其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取决于棘腹蛙的生活史策略和生活模式。各龄幼蛙的日食量平均为体重的3.07%,饵料系数随着年龄增加而加大,平均为3.66;试验中幼蛙的年龄与饲养密度对其体重的增长及成活率的影响明显;不同饲养密度的幼蛙成活率为77.55%-100%;刚变态的幼蛙体长平均为1.98厘米,体重平均为0.95克;经过两周年饲养,体重平均为20.50克,体长平均为5.81厘米,体长与体重的增长曲线呈“S”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