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腹泻病的综合防治技术(2020.11.3版)
驻湖南惠生农业科技集团常德市科技特派员 王京仁
1 发病原因
1.1 感染因素
①细菌性(大肠杆菌病(黄痢(1-7 日龄左右)、白痢(10 日龄左右)、仔猪水肿病(溶血性大肠杆菌毒素所引起的断奶仔猪眼睑或其它部位水肿、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该病多发于仔猪断奶后1-2 周))-多在夏季与冬季出现, 好发于3 周龄的仔猪,肠系膜内乳糜管中有脂肪,则为大肠杆菌病, 若没有为传染性胃肠炎;沙门氏杆菌-多发1-3月龄,急性者为败血症,慢性者为坏死性肠炎,仔猪胸前、耳根及腹部有明显斑点, 且其颜色为紫红色,肠黏膜面有明显的血点或出血;肠的浆膜面有变红现象(仔猪红痢或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C型魏氏梭菌感染,多发1-3日龄,以排出浅红或红褐色稀粪,或混合坏死组织碎片和气泡);体温明显升高, 多为仔猪伤寒或肠型猪瘟;猪痢疾密螺旋菌)
②病毒性(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轮状病毒(PoRV)—对7 周以内的哺乳仔猪的危害较大,且1d 内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症状,如脱水、厌食及腹泻等;博卡病毒等)。
③寄生虫(猪球虫病-日龄较小)。
1.2 非感染因素
①仔猪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
仔猪免疫功能不完善,断奶期的仔猪由于缺乏母乳喂养, 免疫抵抗力下降, 影响仔猪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 易感流行性传染疾病和寄生,虫病, 从而引发腹泻。
②猪舍卫生环境因素
全进全出制度执行不严格。产房的环境卫生不佳,全进全出不彻底执行,病毒则持续存在于产房环境中。
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管理不到位。如饲料更换频繁、青料或饲料喂养过多、病死猪或无治疗价值仔猪的处理不及时,病原可在猪群中持续存在。温度骤变。猪舍温度低于20℃可使冬春季发病显著上升,且不宜控制。
③饲料营养因素
饲料霉菌毒素污染也可导致猪腹泻。
2 临床症状
临床常表现为两种经过:一种为急性经过,一般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废绝,喜卧、怕冷,精神沉郁、不愿活动、呼吸困难、水样拉稀,粪便呈黄白色或灰白色,有腥臭味,有些粪便中带有未被消化的饲料或凝乳块甚至带有血丝,后期脱水,被毛粗乱,眼球下陷,一般抵抗力差的仔猪很快发生死亡,抵抗力强的仔猪可转为慢性经过。另一种为慢性经过,表现为体温一般不升高或低于常温,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走路缓慢、共济失调、喜钻草窝、喝脏水,后期便秘腹泻交替出现,严重贫血,可视黏膜苍白,尿液发黄,严重脱水,最后因衰弱而死亡。
仔猪发生腹泻主要病症: 体温低、流清涕、肠道腹胀出现肠鸣声、畏寒惧冷、蜷卧、食欲减少或废绝、无发热现象、每日腹泻次数多、粪便清稀、体型消瘦, 持续1d 以上出现脱水状态。如发现不及时、治疗不科学病死率高达到15%以上。2-7 日龄仔猪全窝水样腹泻、粪便灰黄色,喷射状排泄,部分猪见有呕吐;随着病程发展,相继脱水、呈见非常瘦弱,口渴、嗜睡、畏冷。死亡高峰发生在发病后3-4d。
当仔猪出现腹泻症状后,通常会伴随厌食、水肿等情况出现,且因为发病时间不同,因此症状有所差异。如果迅速发病,体温则会升高,喜欢聚集在一起、害怕寒冷,同时精神状态不好,食欲不佳,粪便主要呈灰白色和黄白色,同时还有一些含有未完全消化的饲料随着粪便一同排出。
发病母猪普遍无乳,这种情况可能由于仔猪发病后无法刺激母猪泌乳,但更可能无乳本身就是该病母猪的症状之一。
母猪、生长育肥猪,常在季节变换时出现一过性腹泻,多为育肥猪先发,采取饥饿、啃黄土等措施后很易恢复,保育猪有时见轻中度腹泻。
剖检濒死仔猪可见,整个小肠管扩张,内含乳白色凝乳块,肠壁弛缓,变薄有透明感,充满气体,且肠系膜表面有充血,淋巴结可见微肿,划开有出血。胃内含有未消化的乳糜,其它脏器未见明显病变。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为冠状病毒,容易发生变异。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严格在肠道复制,不造成病毒血症。母猪奶水明显无乳,有明显呕吐,抗菌药物治疗无效。这样经非消化道途径的免疫所产生的免疫保护效力较差,这也是使用疫苗控制本病的一个难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强, 容易在猪舍环境中持续存在。
3 猪腹泻病综合防治技术
3.1 搞好环境卫生
严格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当仔猪正式进入猪舍前,应彻底打扫整个猪舍,用水冲洗干净,再做消毒处理,使用1% ~ 2%的烧碱溶液,同时把附近的杂草彻底清除干净,再
运用15% 左右的生石灰乳展开全面消毒。同时,就1 ~ 2 月龄的仔猪,应使用5 号消毒液或消毒威,消毒频率为7 d/ 次,同时立足于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切实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3.2 做好母猪管理
避免把发霉、变质饲料喂食给母猪,应合理配置饲养,保证营养均衡,把母猪的营养需求结合起来为其提供充足的营养素,以确保仔猪能够健康生长。
针对处于围产期的母猪,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应将保健类药物的添加量明确。为有效预防仔猪腹泻病,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250 g/t)、泰妙菌素(125 g/t)、金霉素(2 000 g/t)。或生产前3d和生产后3d,注射长效土霉素,每次10ml,对降低腹泻感染率效果更好。
在母猪尚未分娩前,应全面清理与消毒产栏,待母猪进入分娩舍后对其做清洗消毒处理,主要使用0.1% 的高锰酸钾溶液。同时将母猪的腹部以及乳房清洗干净,待母猪分娩后,禁止当天进食,可进食一些盐水汤,等到3 d 后再慢慢将进食量增加。
若存在厌食和缺奶的情况,应仔细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对无乳母猪进行催乳的防治措施。
3.3 做好仔猪管理
①待仔猪顺利出生后,需将保暖防寒工作做好,使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降低。不仅如此,还应保证仔猪第一时间吃到初乳,使之免疫力增强。
②在对仔猪进行剪牙断尾时,注射0.5ml/头长效土霉素保健治疗。
③在仔猪出生3 -4 d 后可对其补铁,一次肌注,每头仔猪注射铁剂170mg 注射补铁剂时,要把握好注射剂量,剂量不要盲目加大或减少,补铁过多易造,成机体铁中毒,补铁过少达不到补铁效果。注射时要做好针头及注射部位的消毒,保证一猪一针头,以防细菌感染。在补铁的同时也可与补硒同时进行,这样可减少注射带来的应激,一般每头仔猪肌肉注射亚硒酸钠1ml,并在日粮中添加高锌,可提高采食量和饲料利用率,并能有效地预防腹泻。5-7 d 后就可慢慢进食全价颗粒,从而让消化系统得到锻炼,促进消化能力的提高。
④仔猪料应以富含酶制剂和维生素为主,确保肠内酸碱度的正常性。同时饲料的消化率也和整体防治效果息息相关,为确保营养物质被更好的消化与吸收,展开有效的预防也不可缺少。
⑤很多时间仔猪的腹泻均是由于突然断奶所致,引发肠胃不适,出现应激反应。对此就需严格把关仔猪的断奶环节,断奶不可操之过急。针对仔猪已发生应激反应而出现腹泻的情况,应对其引起重视,发现后注重相关物质的给予,可断奶仔猪在1~2 周内要继续饲喂哺乳料,并逐渐过渡成保育仔猪料, 避免因饲料更换过快导致仔猪发生消化不良性腹泻等, 必要时也可在饲料中投喂酵母片来帮助消化。
⑥执行全进全出制度。
3.4 对症治疗
根据实际症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防止错误用药,延误治疗时机,尤其是因为传染病引发的腹泻,应在第一时间进行治疗,以把病因有效消除。腹泻极易导致机体脱水,特别是在腹泻后期尤其需要注意补液,给仔猪提供能量,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选用粘杆菌素、新霉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硫酸安普霉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喹诺酮类等药物均有一定的疗效。
仔猪发生腹泻前三天治疗方案:
①先不要止泻,使患畜尽量排出体内的毒素,但要补充体液和控制继发感染。
②强效阿莫西林/长效土霉素,连用2-3d,同时供给充足的饮水或口服补液盐以防止脱水,剂量为5-10mL/kg 体重,2次/d 灌服。
腹泻后第三天治疗方案:
①细菌性腹泻可用1%硫酸阿托品0.5ml/头,1日1次,连用2d,结合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或者硫酸粘杆菌素注射液按推荐剂量使用,同时用白头翁散拌料。或静脉输入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100 mL 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以及10 mL 的维生素C 注射液、10-15 万单位的庆大霉素,1 次/d,,连续使用3 d。同时把盐酸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拌入到饲料中,以对脱水和继发感染的情况予以控制。
②病毒性腹泻可用干扰素配合穿心莲注射液;副伤寒可配用氟苯尼考 20mg/kgw;密端螺旋体引起的腹泻可用乙酰甲喹 5mg/kgw,肌注或口服2个疗程;球虫引起的腹泻可用抗球虫药物如磺胺药等,其他寄生虫可用相应的抗寄生虫药。
③对于病毒性腹泻可用新城疫I系苗,按50倍稀释作后海穴或肌肉注射30羽份-50羽份,可有良好效果。
④为防止脱水可腹腔注射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或口服葡萄糖补液盐,同时饲料中添加益生素类药物,调整消化机能和肠道菌群。
⑤结合使用刮锅灰(百叶霜),仔猪各10 g, 母猪100 g,1 次口服。
3.5 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
在平时的管理中,除了对母猪、仔猪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予以认真观察外,还需注意其粪便颜色和形状,第一时间把病猪隔离,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有效手段,最大化控制死亡率,让病原微生物扩散得到有效控制。
3.6 普免病毒性疫苗
结合母猪在生产前45d 和35d 应注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多价苗及病毒性腹泻三联苗,提高机体免疫力,为仔猪提供特异性保护。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病,在经产母猪产前45d 和15d 各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疫苗” 1 次, 或在母猪产前25-30d 后海穴注射,每次4ml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疫苗。
妊娠母猪于产前30 d 和15 d,每头免疫接种C 型魏氏梭菌灭活疫苗,新生仔猪通过初乳获得被动免疫。
细菌性腹泻采用药物防治措施,如仔猪生后35-40d,口服或肌肉注射仔猪副伤寒菌苗。
3.7返饲法
虽然有免疫猪流行腹泻疫苗和传染性胃肠炎二联苗,但有时疫苗的效果不理想,最终使用了返饲的方法,整个场区的疫情才逐渐控制下来。返饲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一旦操作不当极易扩散病原,因此不是迫于无奈的情况下最好不要使用该方法,万一要使用,务必要仔细规范操作。
2020年11月3日星期二
湖南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