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搜索:
首页|基地简介|电子图书|科普动态|科普视频|科普图片|基地建设|保健科普|科普惠农|数字标本|常用链接|名师课堂|联系我们|环境资源
科普惠农  
王京仁教授为2019年鼎城区蔡...
我院6名教师遴选为常德市鼎城...
兽医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
中草药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书...
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了2018年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
 

地址:洞庭大道西段170号湖南文理学院
联系电话:0736-7186128

 
    保健科普
  您现在位置:[ 首页保健科普 → 正文 ]

专家答手足口病八大疑问

来源:
保健科普  加入时间:2017/01/30 12:57:07     点击:

  1、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夏季和早秋较为常见,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至6天。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至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至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通常由肠道病毒引起,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或肠道病毒71型。
  [传染源]
  1。人类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
  2。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健康带毒者、隐性感染者
  3。健康人病毒携带率:5岁以下11%,5岁以上至成年人82%
  4。显性病人患病期间,口鼻分泌物,粪便及疱疹液具有传染性
  2、手足口病严重吗
  手足口病通常在7至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这需要及时治疗。
  [潜伏期]
  3~6天,平均4天
  [临床表现]
  1。口腔炎(口腔粘膜出现红色溃疡性疱疹),同时手、足、皮肤出现斑、丘疹,并转为疱疹
  2。还有伴有低热、口腔疱疹溃疡后患者咀嚼时疼痛,并拒食、流涎
  [并发症]
  极少数病例可并发肺炎、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等
  3、手足口病会传染吗
  手足口病会传染。手足口病有中度传染性。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
  [季节性]
  1。一年四季均可发生,3~4月开始增多,夏秋季达高峰或易流行
  2。根据日本、英国等欧洲发病资料,有周期流行特点,间隔2~4年
  4、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手足口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在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手足口病的传播。
  [好发场所]
  1。幼托机构是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的主要场所
  2。幼托儿童较散居儿童高
  3。调查发现,幼托儿童接触病人后,37%出现显性临床感染
  4。家庭与散居接触者出现显性感染极少,约5~10%
  [传播途径]
  1。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
  2。接触方式:系通过污染的手、毛巾、手帕、茶杯、玩具、床上用品等感染
  3。与病人共同床上物品、毛巾、手帕、衣服、奶瓶、奶嘴、玩具等是造成感染传播的重要因素
  5、哪些人易得此病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人群特征]
  1。主要侵犯对象为4岁以下幼儿,发病率可高达14。23~32。85‰
  2。家庭接触发病,二代发病率约30%,12岁以下儿童可高达77%
  6、如何治疗手足口病
  对于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对症治疗以减轻发热、头痛和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
  [治疗]
  1。目前尚未特殊有效疗法,主要为对症治疗
  2。一般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无效
  3。主要应用抗病毒药物、中草药或基因工程药物
  4。注意休息、护理,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
  [预后]
  1。该病有自愈特点,一般轻者常可自愈
  2。病程最短3天,最长8天,3~6天者占90。6%
  7、手足口病能预防吗
  预防措施包括常洗手,尤其是换尿布后;消毒有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清洗脏的衣物。儿童发病头几天,不要上幼儿园和学校或参加其他聚会。以上措施可大大减少传播,但还不能完全阻断传播。
  8、有哪些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很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感染的关键。
  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
  临床表现
  (一)一般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 (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1。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
  2。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
  3。循环系统: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 (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留观或住院指征
  (一)留观指征
  3岁以下婴幼儿,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留观。乡镇卫生院如发现符合留观指征患者,应立即将其转至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1。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天以内;
  2。疱疹性咽峡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3。发热,精神差。
  (二)住院指征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住院,应立即将其转至指定医疗机构。
  1。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
  2。肢体抖动或无力、瘫痪;
  3。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
  4。呼吸浅促或胸片提示肺水肿、肺炎。
  危重患者的早期发现
  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开展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一)年龄小于3岁;
  (二)持续高温不退;
  (三)末梢循环不良;
  (四)呼吸、心率明显增快;
  (五)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
  (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七)高血糖;
  (八)高血压或低血压。

上一条:怎样早期发现癌症
下一条:中医对手足口病治疗素有成效

关闭

版权所有: 湖南文理学院 生命与环境资源湖南省优秀科普基地平台 动物疾病学湖南省名师空间课堂

本网站为公益性普及网站,网中部分内容版权仍属原作者,感谢支持!如有异议,请电话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