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理学院生命与环境资源科普基地建设自评报告
2020年5月20日
湖南文理学院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服务社会发展为已任,2008年依托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动植物类标本和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的天文台、气象园、地质标本成立“生命与环境资源省级科普教育基地”, 2010年发展成为省级优秀科普基地。基地隶属湖南文理学院,服从上级科技部门的领导。通过科普教育基地的建立,加强现有优质科普教育资源尤其是实验资源的有效整合、挖掘、利用和开放;加强尖端科技技术、科学前沿、科研成果等科技资源的收集梳理,探索科技资源多渠道、多方向地向科普资源的转化;建立科普资源、科技资源高效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湖南文理学院科普资源社会效益,加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和效果。
科普基地形成了分别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以及普通群众的科普方案,通过现场讲解、模型演示、科普展板展示、科普视频展示等方式向公众传播科普知识。2015年10月日月文化广场与我院天文台一起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授予“科普教育基地”;2019年湖南文理学院入围全国第六批气象科普教育基地;2019年依托基地,推荐申报中国水产学会“环洞庭湖水生生物资源与养殖科技示范中心”科普教育基地。
按照5月14日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开展湖南省科普(含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结合对照省科学技术厅省级科普(含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绩效评价要求,自评:优秀。
一、组织管理
(工作规划和工作计划 依托单位是否重视科普工作,有长远的科普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工作制度 是否有完善的基地管理制度。工作报告 科普基地是否按时向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提交年度工作报告)
1.1工作计划
为保证每年科普活动保质保量的开展,每年12月进行科普工作总结的同时,制定了下一年的工作计划。2020年,在开展常规的科普工作的基础上,拟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推进科普工作:(1)进一步开展科普研学,针对不同的受众(主要分小学生、中学生),制定不同的科普研学方案。(2)科普活动出校园:在保持原有科普活动不减少的前提下,每年至少在本市中学组织一次气象科普知识宣讲会,让更多的中学生了解科学,培养兴趣。(3)进一步培养学生志愿者:每年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一次科普知识的讲解大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加强科普知识的宣传。(4)购置新的科普展品,丰富气象科普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1.2制度管理
为了推动天文气象科普工作的开展,提升科普工作的质量,提高科普工作管理水平,强化管理机制,加强对科普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结合我校科普工作中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科普设施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科普工作制度。
成立以指导老师和学生为成员的科普兴趣小组,收集相关的科普知识,策划科普活动等。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科普志愿者队伍,主要服务于科普活动的讲解、活动现场的布置等。
为了保证工作的安全,基地制定了安全管理条例,配置了消防设备,安全通道设置了明显的标志,对用电设备、仪器的操作做了详细的规定,并对每一位管理员进行了培训,保证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1.3工作报告
每年12月底进行了年度科普工作总结,撰写了工作报告,按时填报湖南文理学院生命与环境资源科普基地科普统计调查表,向上级管理部门汇报工作。
二、科普活动
(面向公众从事《科普法》所规定的科普活动,所从事的业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具有科普教育、宣传和示范作用。其科普工作应具有示范功能,并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
通过开放标本馆、流动科普数码馆、科普类竞赛、精准扶贫、三区科技特派员等形式,定期面向青少年、扶贫村点、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每年可接待市内外中小学生,大学生参与动植物识别等科普活动。近3年累计达16300 人次。
2.1动植物识别
2018-2019年约1500人次。如育英小学师生300多名来参观学习,漳江中学师生386人来基地进行参观研学,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师生47人参观科普基地。
2.2开展天文和气象科普活动
世界气象日活动:每年3月23日国际气象日前后,开展为期3天的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在校园通过布置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展板、发放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册等形式向广大师生展示常用的气象知识。提高师生们应对气候变化、爱护环境、节能减排的意识,让公众了解了常见气象灾害的防灾措施。活动受众在2000人以上,三天共6000人次。
科普开放日活动:每学期针对全市中小学生开展天文和气象科普活动,以月相广场和太阳历广场现场展示、气象科普知识展板、气象观测场实地讲解、气象实验操作的形式向中小学生宣传科普知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气象知识及常见气象灾害的防灾措施,了解天文知识,提升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每年参观学生人数在2000人次以上。
2.3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
每年暑假,科普团队教师参加我院学生的“三下乡”活动,主要以开展大型科普活动为主,连续三年评被高校“三下乡”先进活动单位。 我院从2007年开始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参与三区及省、市特派员工作,学校多次评为省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先进单位,3人次评为省市先进特派员。累计为全市8个县近26个乡镇开展科技培训和实用技术讲座,接受技术咨询42万余人次、培训农民38万人次,培训乡镇以上干部与业务骨干分别达2000、3000人次。
王京仁教授为2019年鼎城区蔡家岗镇“农村残疾人阳光增收计划”实用技术培训班讲授生猪无害化养殖技术。
2.4产业精准扶贫
生猪养殖专家王京仁教授、作物种植专家席在星副教授、烟草专家李辉博士在学校省扶贫点张家界谢家垭乡龙阳村;韩庆教授、李密副教授、赵东海副教授,结合产业发展所需和村民实际,开展土鸡绿色养殖、油菜高产栽培等技术培训,现场免费发放优质油菜种子320
包;杨品红教授、、韩庆教授、王文彬教授、种植专家谢鹏博士一行4人,专程到我校对接扶贫点谢家垭乡龙阳村,对2019年精准扶贫项目 稻-渔综合种养、经济植物种植、人工种植大棚等基地进行现场察看和选址,并全面实施; 彭友林教授介绍了绿色食品认证的过程,农作物有机生产的技术,并且以玖源有机产品为案例分析了农作物有机生产的模式。
2.5参加国家、省、市校科普大赛及系列科普活动
举行了跟着节气去探究-世界气象日暨清明节研学活动;常德盈科公司与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共同举办研学旅行讲座暨研学导师培训;听我说饮食等系列科普活动。2018年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全体参赛队和全院相关教师300余人参会;每年选拔科普爱好者参加省市科普大赛。2016-2019年获市级三等奖2人,优胜奖5人。
三、场地设施
(是否具有固定的科普展览场地,并定期更新、补充科普宣传展示内容。配备了满足科普活动需要的音像、演示、实践设备和器材、模型等。)
基地由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植物类和动物类实物标本及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天文气象地质科普基地组成。基地占地面积2690㎡,场馆面积2240㎡,共有展教仪器设备516(台、件),模型:61套,展板:52个,展柜:34个。植物类和动物类实物标本总价值61774.33元。其中:植物病害类干制类标本220盒,昆虫类干制类标本 93盒;植物病害类和昆虫类浸制标本共660瓶;腊叶标本2000份。动物类剥制标本145份,包括鲎、眼镜王蛇、牦牛、果子狸、小灵猫等。浸制动物标本331份、包括黄斑海蛰、大娃娃鱼、中华绒鳌蟹、蝮蛇、大头平胸龟等。干制标本27份。玻片标本82盒3961份。沅水澧水鱼类标本展示馆,馆藏浸制数169种。骨骼标本50份。环境科普包括天文台、气象园、地质标本室三个部分,包括天文观测台、气象实验室、地质标本展览室三部分,包括月相广场、太阳历广场、日晷和一个标准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基地仪器设备资产约120万元,包括1台天文望远镜、2台自 动气象观测站、风速风向仪、便携式温度湿度计等60多套。地质标本1000余件。模型共计25件,包括太阳系模型2件,气象站模型4套,太阳能发电实验模型4套,
风力发电实验模型4套,风速风向观测模型4套,世界地形3D模型和中国地形3D模型各1套。地质演变模型5套。气象科普展板15块,包括暴雨(4块)、寒潮(2块)、闪电(3块)、雾(3块)、天气预报(2块)、人工增雨(1块)。制作了一些科普实验模型,包括热岛效应原理展示模型2套、龙卷风展示模型1套、气压影响展示模型1套。在气象园内安装了一天新的地面自动观测站。
软件资料:包括气象资料分析与可视软件、气象和天文科普视频等。
基地建有 生命与环境资源科普基地平台网站 http://smyhj.huas.cn/ ,访问统计: 00065414次。平台开设11个栏目,总容量达72.363G。其中:动植物标本图文传播版块包括《洞庭湖水系鱼类数码手册》《哺乳类数码图书》《两栖类电子图书》《鸟类数码图书》《爬行类电子图书》《南岳衡山植物资源名册》电子数码图书6本,购进或引进其它电子图书83本,总容量1.63G;科普指导传播版块制作传播信息125条,容量115M;科普惠农传播版块购置、引进、制作植物种殖与动物养殖科普视频414个,容量58.61G;环境资源传播版块制作上传信息43条,仍在继续中。数码标本传播版块含数码标本532个;制作数码电子图书 6本制作数码标本;出版著作6本 校企培训教材1本 。
2015年10月日月文化广场与我院天文台一起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授予“科普教育基地;2019年湖南文理学院入围全国第六批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同时推荐申报中国水产学会“环洞庭湖水生生物资源与养殖科技示范中心”科普教育基地。
四、对外开放
(是否向社会公众开放,开放天数是否满足《湖南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认定实施细则》要求。)
网络365天 全年对外开放。
如世界气象日活动:每年3月23日国际气象日前后,开展为期3天的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在校园通过布置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展板、发放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册等形式向广大师生展示常用的气象知识。提高师生们应对气候变化、爱护环境、节能减排的意识,让公众了解了常见气象灾害的防灾措施。活动受众在2000人以上,三天共6000人次。
全年200天免费开放。每学期针对全市中小学生开展动物、植物、天文和气象科普活动,以现场展示、科普知识展板、气象观测场实地讲解、气象实验操作的形式向中小学生宣传科普知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气象知识及常见气象灾害的防灾措施,了解动物、植物、天文知识,提升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每年参观学生人数在2000人次以上。
五、队伍建设
(管理人员 配备有稳定的专(兼)职科普工作管理人员。科普讲解员 配备有稳定的专(兼)职科普讲解员。)
有省、市、学校领导的支持,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和精力充沛干劲十足的学生,为科普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充实的人员基础。
5.1 兼职科普教师12名(如王京仁、彭保发、李淑红、杨春英、王奕、李文军、王素钦、刘良国、王云、邹万生、邵立业、许建伟、林旭、陈兵、熊建新),其中教授4名,博士6名。每年指导学生开展科普活动,具有丰富的科普知识和经验。建立学生科普兴趣小组、学生科普讲解员。
5.2优秀的科普讲解员:建立了气象与天文研学社,社员均为成绩优秀的学生,共计12余人,担任兼职科普讲解员。他们不仅牢固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同时还具备了组织开展科普活动的能力。
六、媒体报道
3年来科普推广成员杨品红、韩庆、王云、王京仁、李淑红、成钢等利用“三区”科技人才、省市科技特派员、市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咨询专家、市科普讲师团特聘专家等身份,融入到国家精准扶贫及农业科技特派员活动中,活动遍及张家界、怀化、常德各市县区。推广《淡水珍珠、洞庭青鲫全产业链健康生产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湖泊低碳循环能效渔业技术》《中草药在草鱼饲料中的应用技术》《小龙虾健康养殖技术》《生猪、山羊无公害化健康养殖》《洞庭湖区水生蔬菜配套技术集成及产业化》,采用“市场+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在洞庭湖区推实用技术形成产业化优势广示范,总产值达30余亿元,获利4亿余元,提供就业岗位近1万余个,带动3000余农户致富。精准扶贫事迹 “独门野果‘八月炸’致富记”典型案例入选科技部组织编写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技扶贫100个典型案例》(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送钱送物不如送科技”在新湖南-湖南日报手机版刊发,先后被光明日报、教育日报、湖南日报、常德日报、常德晚报及湖南电视台、常德电视台、安乡电视台等媒体采访报道120多次。 如2017年12月13日科技日报区域创新版以《言传身教树榜样 转型发展育英才》报道湖南文理学院水产学科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纪实(杨品红);2017.1.18常德日报教育版以《水产养殖户的财神爷》报道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的先进事迹(韩庆),2019年11月27日湖南日报以《春到沅澧万尾鲜》记述了湖南文理学院“水之子”水产生物最美教师团队。
七、经费及使用
(经费保障 有稳定的科普活动投入,科普经费列入单位年度预算,保证科普活动正常开展。经费使用 科普经费含专项经费使用是否合规。)
基地平台得到了省厅、学校经费的支持,科普活动有投入,科普经费列入单位年度预算,科普经费使用按照上面要求使用,合理合规。
八、科普展望
继续丰富基地平台内涵,完善软硬件设施,如设立科普名师下村、到院宣讲等流动科普与微课、网课等固定远程科普辅网站的多种科普形式,坚持流动科普与固定远程科普辅导站相结合;凝练基地科普兼职团队,提高科普讲解员的素质和团队梯队建设;面对科普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创新,在科普实践中依托专业优势、资源优势不断拓展省级优秀基地的社会职责,坚持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科普之路!大幅提升科普知识的科学性、趣味性、体验性,围绕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实现地市级高校以省级优秀科普基地为核心、以科普信息化为手段、以普惠共享为目标的现代科普新平台,实现科普在我省地市级的转型升级。
湖南文理学院
20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