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腰柳莺
学名:Phylloscopus proregulus
为鹟科柳莺属的鸟类,俗称柳串儿、串树铃儿、树串儿、绿豆雀、淡黄腰柳莺、甘肃[黄腰]
柳莺、柠檬柳莺、巴氏柳莺、黄尾根柳莺。
体小,常活动于树顶枝叶层中,易与其它柳莺种类混淆。我国多为候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生活习性
黄腰柳莺主要栖息于海拔2900米以下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稀疏的阔叶林。迁徙期间常呈小群活动
于林缘次生林、柳丛、道旁疏林灌丛中。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树冠层中。性活泼、行动敏捷,常在树顶枝叶间跳来跳去寻觅食物,且常与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和戴菊Regulus regulus混群活动。食物主要为昆虫。1953年6月在河北省昌黎果园检查6个鸟胃,胃内食物经过检查分析后,昆虫占100%,其中以双翅目蝇类最多(3次),共占59.09%;其次为鞘翅目蟓甲科(8次),占36.36%;最少为同翅目昆虫,占4.55%(1次)。
由此可知,此鸟最喜食双翅目蝇类昆虫(郑作新等,1958)。在秦岭地区,于5月、10月剖检4胃,其内含食物为蚂蚁、鳞翅目昆虫幼虫和其它昆虫碎片,也发现植物碎片(郑作新等,1973)。李桂垣等(1985)在四川境内,剖检35个胃,内含物全部为昆虫,包括各种鞘翅目、鳞翅目的成虫和幼虫,以及膜翅目蚂蚁等。刘乃发等(1988)曾对黄腰柳莺雏鸟食物进行鉴定,食物主要是像鼻虫Curculionidae、小蠹虫Scolytidae、蚊子、尺蠖虫Geometridae、卷叶蛾Tortridae和螟蛾Pyralidae幼虫等。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5月下旬、6月初开始配对,配对时互相追逐,有时站在枝头,发出响亮的"ga-zhi,ga-zhi,ga-zhi” 或"jiniu,jiniu,jiniu”叫声。配对后,雌雄共同选择营巢地点。
傅桐生等(1985)报道,长白山区黄腰柳莺主要分布于海拔800-1800m或更高的山地森林中,营巢于距地面6m高的云杉侧枝上,球形巢,外壁由草根、树皮韧皮部构成,铺垫鸟羽,巢口在侧壁。黄腰柳莺在西藏栖息于针阔混交林中,成对活动。6月中旬在珠峰卡码河谷发现一巢。筑在松树干上的缝隙中,离地面约2m,巢由苔藓、细树枝、羊毛和牛毛等组成,内有2枚卵,重2g,量度为12mm×8mm。
巢呈半圆形,量7巢,外径(4.4±0.32)cm、内径(3.6±0.27)cm、高(5.3±0.41)cm、深(4.1±0.21)cm;巢很隐蔽,与绿色植被混为一体,不见柳莺从中飞出则很难发现,洞口直径3-3.5cm,仅可供鸟进出,且洞口处有植物遮挡。
营巢后1-2天开始产卵,每日产1枚卵,多在上午10:00-11:00产卵。每窝产4-5枚卵。卵呈卵圆形,白玉色,缀以红棕色或紫色斑点。卵(11枚)平均重(1.02±0.81)g,大小为12.0-12.5mm×15.0-16.0 mm。产完卵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工作。孵化期10-11天。
孵卵期未见雄鸟有护域行为,无论同种还是异种鸟在巢区内活动,均未见雄鸟有反应。孵化期间离巢的雌鸟多单独活动,有时与雄鸟一起。雏鸟出壳后雄鸟参加育雏。
育雏活动包括喂食、暖雏和护域行为等。食物主要由双亲取自云杉冠层,也在地面、空中和巢边灌丛上获取,寻食范围1h㎡左右。
暖雏对保护雏鸟的成活极为重要。雏鸟1-2日龄时,巢中不断有一只亲鸟暖雏,每小时仅喂食2-3次。随着雏龄增长,白天暖雏的次数逐渐减少,7日龄后白天不再暖雏。
育雏亲鸟护域行为明显。不论同种还是异种,凡到巢区活动的均被赶出,护域面积约0.06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