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胸竹鸡
学名:Bambusicola thoracicus
别名:华南竹鹧鸪、泥滑滑、山菌子、竹鹧鸪、普通竹鸡、中华竹鸡、竹鸡
鸡形目>雉科>竹鸡属
中等体型(33厘米)的红棕色鹑类。特征为额、眉线及颈项蓝灰色,与脸、喉及上胸的棕色成对比。上背、胸侧及两胁有月牙形的大块褐斑。整个脸、颈侧及上胸灰蓝,仅颏及喉栗色。外侧尾羽栗色。飞行翼下有两块白斑。雄雌同色。雄鸟脚上有距。
分布在台湾以及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北达陕西南部、西至四川盆地西缘、东达福建,主要栖息于山区、平原、灌丛、竹林以及草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引种至日本。
生活习性
竹鸡不是十分畏人,如果不受到侵扰,可在与人体相隔3-5米的可视距离内觅食或打斗。竹鸡常在山地、灌丛、草丛、竹林等地方结群活动,3-5只或10多只不等,时常排成单行队形行进。夏季多在山腰和山顶活动,冬季移至山脚、溪边和丛林中觅食。晚上一个个在横树枝上排成一串互相紧靠取暖。
以家庭群栖居。飞行笨拙、径直。活动于干燥的矮树丛、竹林灌丛,至海拔1000米处。
栖息于山岳的灌丛、草地或丛林中。昼出夜伏,夜间宿于竹林或杉树上。喜隐伏,飞行力不强。鸣声响亮。啄食杂草种子、嫩芽、柔叶、谷粒,以及蝗虫、蝗蝻、蚂蚁、白蚁和蠕虫。
竹鸡以杂草种子、蔬菜叶、嫩芽、颗粒型果实为食。人工饲养多食玉米、小麦、稗子等,也吃面包虫一类的昆虫。
生长繁殖
竹鸡每年3月份进入繁殖期,此时由群栖转为分散活动,雄竹鸡具有独个占地行为,在其领域内,不许其他雄性同类入侵,所以常发生争斗。产卵在4-5月份,在茂密的灌丛、草丛、竹林地面营巢,内铺树叶、干草等物。
每窝产卵7-12枚,卵重15克,呈暗乳色或淡褐色,具棕色细点和浅灰色斑。由雌鸟孵卵,孵化期为16-18天,最长可达20天,雏鸟为早成鸟,出壳后即可与成鸟一起奔跑、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