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尾太阳鸟
学名:Aethopyga christinae
别称燕尾太阳鸟
雀形目>太阳鸟科
一种体型非常小而纤弱的鸟,体长约9厘米,雄鸟头颈及尾上金属绿色,两根中央尾羽特别长,具赭红色的喉斑,上体橄榄色或近黑色,余部污橄榄白色;雌鸟较小,上体橄榄色,下体浅绿黄色;它们的嘴细长下弯,舌呈管状,专门用来吮吸花蜜,因此又被称为“亚洲蜂鸟”。
常见分布于中国南方,范围包括海南岛,也及越南。在开花的矮树木丛生活,且能悬飞在枝头食蜜。
在1982年曾被认为是中国最小的鸟;2000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叉尾太阳鸟食性与其它太阳鸟相似,以花蜜为主食,兼捕食飞虫和树丛中昆虫和蜘蛛等;野生状态下常扇动双翅悬垂于花朵上空,以微呈弯曲的嘴和管状的长舌吸食花蜜;也吃种子等食物。
生活习性

鸣声
叉尾太阳鸟鸣声婉转动听,常间歇发出悦耳而富旋律的鸣声,有如金属铿锵之音;在育雏期的雄鸟发出如pe-et,pe-et之声,逐音升高,随发出急促的pit-pit声。鸣声细而尖,具有容易识别的特色。通常“twisk”的叫时,是以单个或多至五次重复的形式。
行为
叉尾太阳鸟性情活跃不畏人,行动敏捷,总是不停地在枝梢间跳跃飞行;多常单独活动,有时成对,或亦有结二十只左右的小群。
生长繁殖
太阳鸟科的雄性在繁殖季节比平时更加好斗。
在繁殖季节,雄性鸟雀为了吸引雌性羽色会更加鲜艳。叉尾太阳鸟每年3-5月间繁殖,由雌鸟 (据1984年广西观察)在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海拔490米的竹-阔叶林缘的藤本灌木丛上营巢 ,巢呈长梨状,约高11.6厘米,宽6.3厘米,用草茎、苔藓、枯树叶和木棉絮等野生植物纤维及毛、羽为材料编织构成,系于悬垂的横枝下面,里层敷以地衣、软细的木棉絮和细的草根等材料 。
知识小百科
你见过叉尾太阳鸟雏鸟孵化阶段吗?
(据1984年广西观察)发现该巢后三天见初卵 ,每窝产卵计2-4枚 ;仅由雌鸟孵卵,雄鸟偶尔伴随雌鸟归至巢房 ,孵化期13-17天,破壳出雏当天亲鸟即寻食喂雏,由雌鸟单独承担育雏,三日龄全天喂食38次,九日龄全天喂食81次;12日龄离巢时,一小时喂食5次,巢空后雌鸟仍叼食回巢数次,不见雏时才退出巢。整个离巢过程中未见雄鸟参与什么活动;次日下午见雌鸟在距巢约十米的竹、灌木上喂幼鸟 。叉尾太阳鸟卵渲染绿色或灰色,而具有红褐色、紫或微黑色暗斑 ,卵重均为1克,大小几相等,量度(4枚)平均约为13.67×10.3毫米;雏鸟刚出壳时通体肉红色,光裸无毛,嘴峰、卵齿肉色,嘴角白,微沾肉色,鼻孔盖突起于上嘴嵴中两侧,腹部大如球状,头颈常向腹部弯曲,体重为0.7-0.9克,轻于卵重,体长为23毫米左右。雏期15-1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