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搜索:
首页|基地简介|电子图书|科普动态|科普视频|科普图片|基地建设|保健科普|科普惠农|数字标本|常用链接|名师课堂|联系我们|环境资源
科普惠农  
王京仁教授为2019年鼎城区蔡...
我院6名教师遴选为常德市鼎城...
兽医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
中草药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书...
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了2018年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
 

地址:洞庭大道西段170号湖南文理学院
联系电话:0736-7186128

 
    保健科普
  您现在位置:[ 首页保健科普 → 正文 ]

吃完鱼后头晕、恶心、心跳加速?小心“组胺中毒”

来源:
保健科普  加入时间:2018/05/25 14:26:57     点击:

    味道鲜美的鱼类让很多人垂涎三尺、赞不绝口,但在食物中毒的诸多案例中,因食用鱼类而导致中毒的案例屡见报端,其中,“组胺中毒”者更是为数不少。那么,什么鱼类会引发组胺中毒?如何才能避免组胺中毒呢?

 

深圳新闻网介绍,海产鱼类中的青皮红肉鱼,如鲐鱼、金枪鱼、鲣鱼、秋刀鱼、鲭鱼、沙丁鱼体内组氨酸含量较高,当这类鱼贮存不当,导致鱼不新鲜时,细菌会把组氨酸转化成组胺,当组胺积蓄到一定量时,便有可能使食用者中毒。据《北京日报》报道,组胺可造成毛细血管膨胀、血浆排泄、水肿、腺体分泌亢进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进而引发红斑、丘疹、水疱等病症。

  广东省深圳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科医师刘建平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介绍,如果发生组胺中毒,患者在吃鱼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会出现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热感,全身不适,眼结膜充血等,并伴有头痛、头晕、恶心、腹痛、腹泻、心跳过速、胸闷、血压下降等,有时还会引发荨麻疹、出现咽喉烧灼感,个别患者还可能出现哮喘。因此,如果吃鱼后出现上述表现,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并向临床医生提供详细的进食情况,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那么,如何避免组胺中毒呢?深圳新闻网提出了以下建议:

  1、尽量避免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的鱼类食品。

  2、鱼类食品必须在冷冻条件下贮藏和运输,冰鲜鱼类应贮存在4℃或4℃以下,冷藏鱼类则贮存在-18℃或-18℃以下。

  3、对于易产生组胺的青皮红肉鱼类,在烹调、食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烹调前应彻底刷洗鱼体,去除鱼头、内脏和血块。

  (2)然后将鱼切成两半,并将其在冷水中浸泡几个小时。

  (3)在烹调时加入少许醋,可使鱼中组胺含量下降65%以上。

  (4)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正在服用降压药、抗抑郁药等药物的人群应尽量避免食用此类鱼。

 

上一条:春夏交替总是反复咳嗽?这可能是哮喘在“作怪”
下一条:吃啥就能补啥吗?别再被这些食品谣言骗了

关闭

版权所有: 湖南文理学院 生命与环境资源湖南省优秀科普基地平台 动物疾病学湖南省名师空间课堂

本网站为公益性普及网站,网中部分内容版权仍属原作者,感谢支持!如有异议,请电话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