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10年来,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这个特殊的红十字方阵,在应对重大疫情、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抢险救灾等任务中战绩赫赫,被誉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力量中的一支“国家级突击队”,为共和国生物安全擎起蓝色盾牌。
(一)2003年,总后卫生防疫队、总后卫生部卫勤研究室、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等单位转隶军事医学科学院,并依托军事医学科学院组建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我们没有‘演习’,入场就听到‘冲锋号’,只能边打仗边挖战壕、边冲锋边造枪炮!”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介绍说,过去,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疾控工作并不显山露水,现在后台变前台,领衔牵引国家、军队层面疾病预防控制的战略、战役、战术“三驾马车”。
2003年春,非典疫情肆虐,中心专家力排众议,在国内首次确认非典元凶为冠状病毒,迅速完成4株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率先研制出“免疫荧光法”快速诊断技术,研制出对SARS病毒有显著抑制作用的干扰素,编写出版首部《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专著,并派出273名医护人员奔赴小汤山医院,直接参与非典患者救治任务,为全国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紧接着,又一场考验不期而至。2003年秋,齐齐哈尔市发生日本遗留化学武器泄漏事故。接到命令后,中心迅速派出专家组赶赴现场,不到3小时就确认是芥子气中毒,及时指导当地医院确定救治方案,创造了国际同类救治的奇迹。
2009年4月,北美地区拉响甲流疫情大流行警报。中心专家很快研制出5种运用不同方法检测病毒的试剂,又在全世界首创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适用于特殊人群的“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9月底,中心作为唯一指定单位,圆满完成国家1300万人份甲型H1N1流感防治药物的储备任务;10月中旬,又向国家储备机构无偿捐献5万人份防治药物,严密构筑了检测确认、高效救治、卫生防护三道防线。
2013年4月,针对长三角地区出现的“H7N9禽流感疫情”,中心又拿出了新药帕拉米韦注射液。
(二)“与疫情作斗争,没有亚军只有冠军。”说起病毒,贺福初用“只能它死,必须我活”来形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严酷性。
记者在中心采访时,翻开记录近年来中心参与抢险救灾和疾病防控工作活动的影集,看到一个个舍生忘死的拼搏身影——
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中,中心先后派出7批共186人的防疫分队,奔赴灾情最重的映秀地区开展灾后防疫调研和指导工作。
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心29名专家飞赴现场开展水源水质监测,深入乡镇调查,先后提交16项工作建议,为指挥部提供了防疫决策依据。
四川芦山地震,中心专家再显身手,扼住疫情咽喉……
海地,一个远在南美洲的加勒比海国家发生地震。一声令下,中心卫生防疫专家组飞赴震后满目疮痍的太子港,防疫消杀面积达5.1万平方米,发放防疫防病知识宣传材料7800余份,还承担了培训当地医疗防疫工作志愿者的任务,给异国灾区留下了一支“不走的防疫队”。
(三)“我们常说‘让有作为者有地位’,现在我们要说‘有地位者要有作为’。”中心政委高福锁告诉记者,作为解放军最高疾控机构和国家战略疾控力量,没有实打实的硬功夫,在大难大灾面前“掉链子”,就愧对自己的担当!
2009年9月,某高校发生甲流疫情,一时间流言四起。中心17名专家迅速赶到现场,在短短两天时间内完成了对数百人的大规模疾病流行排查。经过17个昼夜的连续奋战,成功控制住疫情。
2012年初,境外媒体报道河北某医院武警戴口罩站岗,疑为当地出现SARS疫情。第二天,原卫生部就澄清事实,公布所谓“疫情”是腺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及时消除了群众的焦虑。鲜有人知,连夜实施检验、调查真相的正是中心专家。
常言道,流言止于智者,但是“智”从何来?中心领导告诉记者,作为国家级疾控权威机构,关键时刻必须要有“一锤定音”的本领,没能力“定音”,老百姓就难“定心”。
10年来,中心开创了科研与疾控“一元化领导、一体化运行”的组织管理体制,引领科研团队向战斗团队转型发展,技术水平和实战经验不断提高,成功处置人禽流感、腺病毒、水痘等疫情百余起,战胜烈性传染病病毒十余种,在国家和军队公共卫生体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